学院概况  党团建设  教育教学  师资队伍  学术研究 
 
 
“力学·历建·力行”——天津美术学院首届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系课程成果展
2025-04-23 15:42  

2024年12月25日,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举办了题为“力学·历建·力行” ——首届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系课程成果展。天津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路波,天津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邱志杰,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刘峥、副院长鲁睿以及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了开幕仪式。本次展览集中展示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系一至三年级本科生在10余门专业课程中的作业成果。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师生在天津美术学院“新艺科”教育教学理念的引领下,致力于探索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新工科”专业特色,坚持将“艺术与工程相结合、艺术与科学相融合”的课程教学理念付诸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

在开幕式上,天津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邱志杰发表了致辞,谈到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年轻的新专业,尽管条件艰苦且面临诸多挑战,但对所有参与者而言,这是一次宝贵的经历。作为先行者,他们也极为幸运,并将为未来教学树立典范。邱志杰院长强调艺术院校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的“新艺科”与“新工科”融合的特质与身份,明确指出“新艺科”与“新工科”均应致力于服务社会这一重要的教育方向。立足天津市“中西合璧”的历史建筑教学地理优势,并对在场人员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表示了肯定。同时,他鼓励大家积极为新专业和新课程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天津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路波,天津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邱志杰与环境学院师生代表共同参观了展览作品。参观过程中,路波书记和邱志杰院长细心聆听了师生们对自己作品的详细讲解,对师生们在教学和创作中展现的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表示了赞赏,并就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刘峥及副院长鲁睿分别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致辞,他们对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在课程创新和实践教学上取得的显著成绩表示肯定,并强调了学院对这一专业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其未来发展的期待。刘峥书记强调了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她指出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的发展,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专业培养体现了新时代教育方针中对文化传承的重视。鲁睿副院长指出,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的设立和发展是学院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将继续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以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推动历史建筑保护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创新。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系系主任孙奎利及专业教师金纹青、王星航也相继发言,他们回顾了专业从创立至今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如何紧跟社会需求与学术前沿,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策略,并细致分享了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如何有效培育学生在历史建筑保护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

优秀学生代表娄紫桐、李宇杰、王瑞缘分享了他们在课程项目和实践活动中的体验,以及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的提升,并对学院提供的资源和支持表达了感激之情。发言结束后,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领导为在优秀课程设计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代表颁发了证书。

《建筑空间环境设计》

孙奎利老师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系主任,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2年获得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工学博士学位,2016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建筑学院访问学者,2019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访问学者。2018年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2019年入选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兼任中国建筑学会会员、天津市科学与艺术学会理事、天津市照明学会理事、天津市城市规划学会公共艺术委员会委员。

五大道作为天津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风貌建筑集聚地,有着丰厚的历史建筑文化资源,是天津近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北方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洋楼建筑群。2022级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建筑空间环境设计曾以天津五大道地区的历史建筑、历史风貌建筑、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历史(建筑形成、发展及演变过程)、现状(建筑现状保护及利用状况)、未来(面向文旅融合的历史建筑活化设计趋势)三个方面入手,选取五大道地区的“大龙邮局、桂林路26号、张自忠将军旧居”三栋代表性建筑展开课程教学与设计实践。

《建筑遗产认知考察》

孙奎利老师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系主任,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2年获得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工学博士学位,2016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建筑学院访问学者,2019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访问学者。2018年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2019年入选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兼任中国建筑学会会员、天津市科学与艺术学会理事、天津市照明学会理事、天津市城市规划学会公共艺术委员会委员。

对建筑遗产的认知与考察构成了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学习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对建筑遗产的细致研究和现场勘察,我们能够全面把握其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进而制定出更为有效的保护策略,也能够更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根据课程内容的规划,2024年建筑遗产认知考察首选目标省份为山西省。2022级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的学生参与的建筑遗产认知考察活动,经过天的精心组织与实施,已圆满结束。同学们跨越了山西的“五城、十县、八古迹遗产”,总行程达1700多公里。通过对山西省建筑遗产的深入考察,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成就,还能从中汲取灵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宝贵的参考。

《小型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

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环境艺术博士,国家高级照明设计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低碳照明研究中心委员,中国照明学会数字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室内学会会员

王星航老师

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教师。副教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等方面的教学及科研工作

教学内容涵盖两大板块的有机融合,《小型建筑设计》部分,包含小型公共建筑、住宅等不同类型小型建筑的功能布局、空间组织、造型设计等传统内容,并融入绿色建筑的场地分析、自然采光与通风优化、绿色材料选用等要点。《绿色建筑设计》板块则在阐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生态策略基础上,结合小型建筑案例,讲解如何将绿色理念贯穿于小型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联合课程致力于达成多维度目标。在知识层面,让学生深入理解小型建筑设计原理与绿色建筑技术知识,包括可持续材料、能源利用等。能力上,着重锻炼学生针对小型建筑进行绿色设计的实操能力,从方案构思到细节落实。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使其在设计中优先考量生态与社会效益,提升综合素养。

《建筑遗产活化设计》

王星航老师

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教师。副教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等方面的教学及科研工作

城市发展背景下,现有建筑遗存应适应新的城市发展趋势,按照城市内在的秩序和规律,顺应城市的肌理,采用适当的规模,合理的尺度,将所选择的活化建筑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研究,为其找到合适的“活化”模式让城市重新接纳。课程要求在天津古文化街游客服务中心地块、天津巷肆创意产业园地块、天津老城博物馆及小梨园地块任选其一,依据设计内容和要求,妥善处理新与旧之间的关系,体现基本特征的变化,沿着策定位、功能结构、空间结构、形式结构四个子系统展开,完成建筑遗产活化。

《文化遗产数字化设计》

刘静老师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系教师、高級工程师;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员、天津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委员会委员、智库专家;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本课程是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实践性课程,促使学生掌握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熟悉遗产保护的现代化技术手段。教学方法采用理论讲授实验教学,结合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价值挖掘和传承,并引导学生探索创新的保护技术和方法,如IA技术在建筑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文化遗产保护需求。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到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社会实践项目中,与文化机构合作,共同探索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提供素材源泉。

《人体工程学》

金纹青老师

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环境艺术博士,国家高级照明设计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低碳照明研究中心委员,中国照明学会数字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室内学会会员

《人体工程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历史建筑保护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该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人体工程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在多领域中的应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奠定坚实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丰富且具有系统性。涵盖人体测量与数据应用、人体生理与心理机能、人机界面设计、作业环境设计以及人机系统评价等多个模块。在教材选用上,优先指定国内外经典权威教材,并结合专业特色自编辅助教材与讲义,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与针对性。同时,大力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课件、案例库、试题库以及在线课程平台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渠道与丰富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与拓展学习的需求。

《空间概念设计》

《建筑设计表现》

杨申茂老师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大学建筑学博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会员、教育部职业教育建筑标准编写组专家。主要从事“适老性住宅规划设计”和“明长城军事聚落防御体系研究”。

《空间概念设计》与《建筑设计表现技法(二)》在课程设置上有所不同,但两者都强调了空间思维和设计能力的重要性。为了将这两门课程更好地贯穿起来,可以设置以下贯穿课程的课程设置:空间思维训练模块:结合《空间概念设计》的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的空间思维训练任务,如空间限定要素的认知、空间意境的塑造等。这些任务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设计表现技法模块:在《建筑设计表现技法(二)》的基础上,设置设计表现技法的训练任务,如手绘表现技法的实践、色彩表现图技法的应用等。这些任务可以通过课堂示范、现场练习等方式进行。综合设计项目模块:将空间思维训练和设计表现技法结合起来,设置一个综合设计项目。该项目可以是一个具体的建筑设计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空间思维和设计表现技法进行创作。通过该项目的实践,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空间思维和设计表现技法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通过以上贯穿课程的课程设置,可以更好地将《空间概念设计》与《建筑设计表现技法(二)》这两门课程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设计能力和审美素质。

《建筑艺术构造》

王星航老师

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教师。副教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等方面的教学及科研工作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图形特点,与建构设计相结合,设计具有一定覆盖和休憩功能的空间作品,并利用真实材料进行加工、连接、完成。在此过程,逐步深入了解人体活动尺度要求,理解材料性能、结构形式及单元拼接间的联系,考虑瓦楞纸材料特性的同时兼顾美观与实用;了解建筑构造在建筑设计中对建筑形式设计的制约关系,体会建筑的构造技术和施工工艺,训练学生从事工程实践的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在课程实践中,同学们协力同心,深刻的体会到合作分工的意义,是同学们在探索建筑学科的过程中弥足珍贵的回忆。

《中国建筑史》

《西方建筑史》

刘静老师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系教师、高級工程师;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员、天津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委员会委员、智库专家;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作为建筑学专业的核心基础理论课程,课程涉及到对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精髓与发展脉络的深入理解,以及对不同建筑特点与风格的掌握能力,还包括对社会技术、文化、经济、自然诸因素对建筑发展影响的认识。具有时代跨度大,建筑类型多,知识内容广特点,教学方式上采取课堂理论教学与现场调研实践相结合、基本知识讲授与重点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课程内容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教学资源和信息网络资源,利用多方资源丰富课程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建筑理论素养和创作的历史意识,引导学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并了解建筑师的社会作用与地位,培养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素描基础》

刘金凯老师

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学院副教授,1995 年留校任教至今,雕塑专业, 现主攻中国画、书法、陶瓷、漆艺。

素描基础课程是本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绘画技巧,拓展艺术造型观念,并提升艺术创造力。课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示范、辅导训练和欣赏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个别辅导,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艺术发展需求。素描基础课程不仅涵盖传统的素描训练内容,还积极引入创新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探索具有个人特色的素描语言。通过学习,学生将深入理解形体透视规律和结构造型方法,运用逻辑思维进行联想、推理、判断和归纳,从而形成理性、本质且严谨的造型艺术理念。此外,课程还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写生过程中细致观察人物的言行举止、动态变化和表情特征,进而深入揣摩对象的思想感情,最终能够生动地表现出富有个性的艺术形象。

本次展览活动以“力学˙历建˙力行”为主题,集中展示了师生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精心策划的课程、专业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探讨历史建筑保护的科学方法与技术应用。展览内容包括从基础艺术绘画到复杂数字设计,从建筑空间研究到设计创新实践,全面呈现了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创新精神。展望未来,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将继续秉承“崇德尚艺、力学力行”的校训精神,注重“新艺科”与“新工科”的融合,不断探索、创新与实践,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精湛技艺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建筑保护专业人才,为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天美力量。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