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党团建设  教育教学  师资队伍  学术研究 
 
 
我敢闯,我会创|天津美术学院第十二届创新创业大赛正式启动!
2025-05-10 17:32  

大赛信息

大赛主题

我敢闯,我会创

大赛时间

2025年4月—6月

组织机构

本次大赛由天津美术学院党委学工部、教务处、科研与研究生处主办,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承办,校团委、国际交流处协办。大赛设立评审委员会,由大赛组委会邀请行业企业、创投风投机构、校内专家组成,负责参赛项目的评审工作,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各教学单位负责初赛项目的申报和推荐等工作。

参赛对象

凡我校全日制在读研究生、本科生均可报名参赛(毕业未满5年的毕业生可报名参加创业组);参赛者根据自身的素质能力和专业特点,组成各专业相互配合、优势互补的创业团队,每个团队的成员不少于3人,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鼓励跨专业、学院组队。参赛团队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往届项目如无进展不得重复参加。

比赛内容

主赛道

根据参赛申报人所处学习阶段及所处创业阶段,项目分为本科生创意组、本科生创业组;研究生创意组,研究生创业组。

大赛重点关注新文科类项目:文化教育、数字经济、融媒体、旅游休闲、动漫、文创设计与开发、电子商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养老服务等领域,符合新文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以及“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智能医学、休闲农业等新工科类、新医科类、新农科类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以上项目)。其中,“人工智能+”项目聚焦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赋能千行百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符合“人工智能+”发展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本科创意组:

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面向我校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参赛申报人须为团队负责人,参赛项目在2025年4月28日(包含当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登记注册,以商业计划书评审、答辩等作为参赛项目的主要评价内容。

本科创业组:

面向我校在校本科学生或毕业未满5年的我校本科毕业生(2020年之后的毕业生),参赛项目需要2025年4月28日(包含当日)前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 1/3。以经营状况、发展前景等作为参赛项目的主要评价内容。

研究生创意组:

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须为我校在校研究生。项目成员须为我校在校研究生或本科生。参赛项目在2025年4月28日(包含当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登记注册,以商业计划书评审、答辩等作为参赛项目的主要评价内容。

研究创业组:

面向我校在校研究生或毕业未满5年的我校研究生学历毕业生(2020年之后的毕业生),参赛项目需要2025年4月28日(包含当日)前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 10%,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 1/3。以经营状况、发展前景等作为参赛项目的主要评价内容。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专项赛道

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应符合大赛参赛项目要求,同时在推进农业农村、城乡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创新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校组建团队,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参赛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

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须为我校全日制在校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学生(即2020年之后的毕业生,不含在职教育);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须为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项目。否则一经发现,取消参赛资格。根据项目性质和特点,分为公益组、创意组、创业组

红旅公益组

(1) 参赛项目不以营利为目标,积极弘扬公益精神,在公益服务领域具有较好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模式的创业计划和实践。

(2) 参赛申报主体为独立的公益项目或社会组织,注册或未注册成立公益机构(或社会组织)的项目均可参赛。

红旅创意组

(1) 参赛项目基于专业和学科背景或相关资源,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推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

(2) 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红旅创业组

(1) 参赛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2) 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项目负责人须为法定代表人。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3)

赛程安排

组织发动和报名阶段

(2025年4月上旬)

宣传发动

通过学校官网、校园微信平台等线上新闻媒介和宣传平台,大力开展竞赛宣传工作;各学院层层发动,广泛动员,充分发挥校内创业导师指导作用,鼓励广大青年学生参加到活动中来,开展赛前系列培训工作。

组织报名

(1) 学院组织报名(2025年4月14日-5月13日)本届大赛统一采用网上报名的方式(校内预报名和国赛平台均需报名)。

校内预报名:组织参赛学生填写附件1《天津美术学院第十二届创新创业大赛报名表》,递交完整商业计划书和附件2《天津美术学院第十二届创新创业大赛申报作品统计表》,将附件1、2同时上交至各院系,各院系创业工作负责老师于5月13日前将院系推荐经筛选后的高质量项目商业计划书(以项目名称命名)和报名汇总表(以学院为单位)发送到指定邮箱tmjy@tjarts.edu.cn,并做好备注。

国赛平台报名:组织所有参赛团队通过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网址:https://cy.ncss.cn)进行报名,在“资料下载”板块可下载学生操作手册指导报名参赛。通过微信公众号(名称为“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进行赛事咨询。为鼓励更多在校生参与创新大赛,在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同时注册参赛报名成功的团队成员,可获得选修课学分1分(1分封顶)。

创客训练营(2025年5月中旬)

大赛同时组织面向全校创业爱好者开展专题讲座,邀请创业导师及创业校友进行“创业实训营”“商业计划书辅导”“优秀校友创业经验分享”等一系列创业培训和交流活动。

初赛(2025年5月16日)

2025年5月16日,大赛评审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各团队参赛作品进行线上“云评审”,按参赛类别评选出进入决赛的团队。

决赛(2025年5月底)

预计2025年5月底举办决赛。决赛举办形式拟定为线下路演答辩,分为团队展示和专家问辩等环节。大赛评审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每个参赛项目PPT或视频展示及陈述4分钟,包括“团队介绍”和“项目陈述”,选手与评委互动3分钟,即“答辩环节”,总计7分钟。

奖励措施

(一)本次比赛设金奖3名(奖金各3000元)、银奖4名(奖金各1500元)、铜奖10名(奖金各500元),优胜奖若干(颁发证书)。获奖项目择优报送参加全市、全国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推荐入驻我校众创空间。

(二)本次比赛设二级学院优秀组织单位3个,根据竞赛组织情况和大赛获奖情况的得分综合进行评定(以参赛项目申报学院为统计依据)。

竞赛组织情况得分根据各学院报名的团队数计分(须在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同时注册参赛)。各学院基础分为50分(根据实际完成报名数量比例核增或核减)。

大赛获奖情况得分根据各学院团队在大赛中的获奖等次计分,获得校赛金奖的每个团队计30分,获得银奖的每个团队计15分,获得铜奖的每个团队计10分,获得优胜奖的每个团队计5分。总得分排名前3的学院获得优秀组织奖。

(三)本次比赛设优秀指导教师10组(每个参赛团队限报2个指导教师,并注明先后顺序),根据教师所指导团队决赛成绩排序进行评定。

其他相关

免责申明

大赛组委会将严格保守参赛作品中涉及的技术及版权信息。参赛者与发明创造或专利技术持有人之间的一切纠纷与组委会无关。参与此次活动者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报名项目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凡涉及抄袭、剽窃等侵权行为,均由报名者承担一切后果;报名参与者对报名信息的使用和安全性负全部责任。若报名参与者违反活动规定,组委会有权立即取消其活动资格。

工作要求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本次大赛是推进我校就业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有力举措,对于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各学院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做好安排部署,落实专门负责人员,切实把活动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广泛动员、营造氛围。各学院要把竞赛活动的宣传作为工作重点,要站在全校创业教育的高度,尽可能多地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参加到活动中来,形成浓厚的活动氛围。要充分利用各类宣传阵地,特别要注重运用互联网、手机等青年学生喜爱的新媒体手段,在学生中和社会上营造关注、理解、支持大学生投身创业的社会氛围,同时提升赛事的社会影响力与品牌传播力,为大学生创业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注重实践、密切配合。鼓励各学院立足自身特色,发掘自身优势,同时培育高素质指导教师队伍,对参赛者进行培训和指导,提供必要的支持。要帮助大学生做好创业计划设计和职业生涯规划有机衔接,为顺利实现就业创业提供服务。本次竞赛开展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各个阶段又各有侧重。各学院要密切配合组织单位,发挥优势,加强协调,切实做好参赛团队的组建和指导工作。

联系方式

党委学工部联系人:汪延斌 卞超

联系电话:022-26241584

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联系人:赵震

联系电话:18622329732

电子邮箱:tmjy@tjarts.edu.cn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