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是公共艺术专业核心课程,聚焦“城市公园”这一公共空间类型。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城市公园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流程,强调公共艺术在提升空间品质、塑造场所精神、促进社会互动中的核心作用。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致力于培养新时代公共艺术设计人才,使其具备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景观艺术设计B (城市公园设计)
授课对象:公共艺术专业,大三学生
授课教师:夏缘缘
教学课时:64课时
二、课程思政目标
本课程的总体思政目标是“培养德艺双馨、艺科融合、敢闯会创的公共艺术先锋”。具体分解为:
价值塑造: 涵养“人民艺术为人民”的深厚情怀。
能力拓展: 掌握“智能设计+双创实践”的硬核本领。
行为引导: 践行“用美育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
三、课程改革特色
(一)建构“思政引领+美育融合+AI赋能”的教学设计,实现思政育人与艺科融合的全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景观艺术设计教学全过程,融入美育理念,利用AI技术辅助教学,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审美水平,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才。
(二)建立“专业课程+大创项目+学科竞赛”的教学模式,实现双创与复合人才培养的全覆盖。以专业课程为基础,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各类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培养复合型人才。
(三)打造“艺术创作+文旅融合+服务社会”的教学内容,实现以文惠民、以文兴市的全要素。通过公共艺术专项设计,将艺术创作与文旅项目相结合,以艺术为引导进行景观设计,同时策划公共艺术活动,以动静结合的方式服务社会,实现以文惠民、以文兴市。
四、教学效果
自2019年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来,该课程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科竞赛成果丰硕
在改革思路的指引下,学生的设计作品不再局限于形式上的美观,而更富于思想深度和社会关怀。在2020年至2025年期间,公共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的景观设计相关竞赛中斩获佳绩。
2018级王紫韵、梁沙沙、赵羽轩团队的设计作品《蜗居拓展坞--城市衰落空间的弹性更新》方案,凭借其对香港蜗居状况和居民的人文关怀,荣获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全国二等奖。


2023级于盛祺、薄文达、胡元龙团队的《印象巴黎——天津中心公园景观更新设计》以“露天美术馆”为灵感源泉,荣获了第十五届中国好创意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这些奖项充分证明了课程教学与思政育人相结合的成功。



公共艺术专项设计也在全国各类竞赛中荣获众多国家级、省部级奖项。
(二)创新创业项目萌芽
课程所倡导的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设计导向,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2023级刘鹏峰、崔文萱、徐子扬、王彤团队受到课程项目的启发,孵化《当代社交户外空间的精神桃园》的创新创业项目,构建“以疗愈为驱动、以情绪价值为纽带”的复合型社交空间体系,集自然疗愈、艺术体验与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当代表达型精神空间。该项目荣获2025年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天津赛区铜奖。
胡元龙团队的《艺术成为塑造公园魅力的新引擎》的项目将法国印象派艺术融入城市公园设计,打造具有文旅吸引力的艺术空间。重点推动促进天津美育传播,构建艺术创作推广平台,探索艺术创作与公共空间的结合模式。该项目荣获2025年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天津赛区铜奖。
2024级张沛宁、王雅琦团队的天津历史文化街区活化与再利用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梦回红楼·境游黄叶》,旨在突破传统白盒子美术馆的空间限制,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美学意境与哲学思考,通过十余组大型光影互动装置,打造成古典文学意象转化为可感、可触、可参与的震撼艺术现场。
(三)课程思政展览
众多优秀作品参加“立营建之心、创技艺之境、绽民族之光”课程思政实践成果展,“以境育人,情系家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课程思政实践展,“大美中国”课程思政主题汇报展。
未来,课程将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致力于培养更多既有扎实专业技能,又具坚定理想信念、深厚人民情怀的优秀公共艺术与景观设计人才。
文案编辑 | 夏缘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