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致敬平凡 强国有我”典型代表、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高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家精神是中国特有的教育精神财富,是对“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等要求的深化,其核心是将教师个人发展与民族复兴、教育强国建设紧密结合,推动教育从“民生工程”向“强国基石”跨越。站在三尺讲台30年的时光节点回望,我亲历了中国教育事业波澜壮阔的变革历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重大定位让我深刻体悟到:教师的使命从来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民族复兴的铺路人。
我常想:教育是什么?设计是什么?或许,教育就是用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用生命影响生命;设计就是用智慧服务人民,用美学点亮生活。而“精神铸魂、匠心育人”,就是将这两者融合——既教会学生设计的“术”,更传递设计的“道”;既培养学生的“才”,更塑造学生的“魂”。
01
立德树人守初心:
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环境艺术设计不仅是空间美学的塑造,更是价值理念的传递。每一张图纸都应刻着“为人民设计”的初心,每一次落笔都要想着“设计如何服务国家建设”。
“未学艺先师德”,设计师的笔,既要绘就美学,更要书写担当。相关课程中常给学生讲梁思成、林徽因保护古建的故事,就是想告诉他们:设计师的价值,不在于获得多少奖项,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如今,我的学生多扎根城市更新、乡村振兴设计实践一线,他们会跟我反馈:“老师,您教会我们的不仅是设计技巧,更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这或许就是“立德树人”最生动的注脚。”
02
文化根脉融设计:
传统美学的现代表达与创新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总书记对文化传承的重视,让我始终坚信:设计的创新,必须扎根文化的沃土。我更像一名“文化拾荒者”,在传统美学的海洋中打捞灵感,再将这些“珍珠”串成现代设计的项链。多年来结合《园林设计》课程系统研究中国古典园林,不仅讲述其空间设计的精华,感悟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传承中国古典园林所取得的艺术辉煌;更让学生领悟中国古代文人“格物言志”的精神追求,“君子比德、治学比身”的修身准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的之乐而乐”的人生价值观。并结合最新VR技术,让学生数字化重现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当学生们看到屏幕里的古典园林境变成现实中的沉浸感受时,眼中闪烁的光芒就是文化自信的火种,也让年轻设计师深刻懂得:真正的创新,是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生活中“活态传承”。
03
科研创新领发展:
推动学科建设与行业进步
“扎实学识”是育人的底气,出版教材著作40余册,主持完成“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数字化艺术构建”“大规模艺术设计在线课程的研究”等国家级科研。主持完成天津市政府重大决策项目:完善“五大道”游客集散中心建设的研究,对通过艺术设计的策略激发城市核心区活力提出建设意见。连续5年主持市委宣传部“千名学者服务基层”项目,其中2021年的项目成果:“铸魂育人 不负新时代——天津大力推进高等艺术教育创新实践”于建党百年之际被录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天津实践》;资政报告:志存高远、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设计之都艺术创新人才可持续培养的研究,通过天津电台、津云等广泛推广,起到建言2献策的作用。先后完成天津市海河两岸滨水景观重要节点设计,天津市北宁公园光环境艺术设计,天津大礼堂、利顺德百年风云历史博物馆展陈设计等凸显城市文化底蕴的设计实践。近年,随着技术与艺术不断紧密融合发展,新时代需要创新的中华文化展示策略与实践探寻,我又本着“深挖文化的魂,牵着技术的手,走艺术创新的路”的思考,着眼于以数字化赋能环境设计,探索文化街区、风貌建筑三维数字化模型创建、虚拟现实数字技术实现沉浸式“游览”,运用增强现实技术实现重点建筑的沉浸式“体验”,让艺术与技术实现双向奔赴,达到“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的目的。
04
从小事做成大事:
从小我实现大我
为发挥工科背景优势,体现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作用,率先开设了工科类课程——“景观材料与构造”,对于侧重感性思维和缺乏工程施工实战经验的学生而言,非常有难度,对于教师而言也非常有挑战。最初就是很单纯,让课程更有效果、让学生收获更多一些,现在词就是提高抬头率。“数字化手段把景观小品建造过程、工艺构造都做成动画”,以当时最直观的方式把抽象、枯燥的内容具象化,贴合艺术生的学习思维方式。多个学年积累最后集结成册,于2011年出版了《景观材料与构造》。产生了一些校外影响,记得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做了主题演讲后,几所其他院校老师围上来交流,他们介绍“我们学校就是选用您的这部教材,师生反映都非常好”。出版社反馈重印了7次,累计2万册,后来又重新进行了大幅度的写作修改,于2024年完成再版。就此对教学研究也起到重要作用,主持完成“艺术院校工科课程建设的研究”课题。后续水到渠成得到一些荣誉,评选为天津市十四五市优秀教材。
05
成贵以专:
精耕领域,铸就卓越
追溯10年前,主持申报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课题成功立项,“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符号语言的归纳及其文化在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演绎”,应该是一种 “热血冲动”,耗费5年功夫才完成这个课题,科学统计了一下这是我个人耗时最长的研究周期,即使最终提交全部成果仍觉得有缺憾,总想补足更多的东西。2019 年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又整合出版了《手绘的魅力——笔尖下的天津历史风貌建筑公共建筑篇》《手绘的魅力——笔尖下的天津历史风貌建筑居住建筑篇》。通过环境设计钢笔画的语汇记录历史风貌建筑的整体面貌和建筑细节,但还是觉得能表达信息的不够充分,很幸运赶上来了数字化契机,几经与天津大学出版社探索新途径,最终以“纸质+电子”书的形式呈现,书中对应建筑可扫 描二维码,手机可观看对应建筑的视频和三维动画,据说这也是天津大学出版社第一本这种方式的出版物。吃到数字化的甜头2018年又成功申报“三维仿真虚拟现实对天津市标识性建筑传承的研究,2022年也出版了《标志性建筑三维仿真虚拟现实》,算是让科技赋能地域文化的传承了。——既有对研究的钟爱也是多年一贯的不懈坚持。于2024年,“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数字化艺术构建”成功获批“教育部数智创新项目”。
总结
三十载初心如磐,杏坛耕耘的路上我始终坚信:育人的征途,永远在路上。当"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融入日常教学,当科技赋能课堂与传统教育智慧碰撞出新的火花,我愈发坚信:教育者就是在时代浪潮中锚定航向,用匠心守护初心,以实干践行使命,让每个学子的梦想都能与强国梦同频共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将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作为精神坐标和行动指南,继续坚守“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热忱,坚定铸魂育人的理想信念,把个人的教育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续写新时代的奋进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