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年瓦当遇见AIGC,当传统神兽在数字世界中苏醒——一场跨越时空的创作实验,正在天津美术学院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智绘未来”国际工作坊中悄然发生。
前言
11月16日,“智绘未来”国际联合工作坊之 「AI+公共艺术与媒介创作」 方向正式开营。天津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主任李迅教授为此次工作坊主持开营仪式,李迅教授以简洁而富有启发的发言,开启了这段融合传统与科技的创作之旅,并鼓励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大胆探索、积极协作,共同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数字唤醒。
本营由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罗丹教授 、北京邮电大学刘洁老师 以及天津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主任李迅教授和冯小敏老师联合指导。以 “触瓦唤灵——屋顶神兽的数字化觉醒” 为主题,融合AIGC、交互设计与公共艺术,开启一段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之旅。
开营第一课:从案例到实践,
构建AI创作思维
课程伊始,罗丹教授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传统瓦当图像出发,分享了AIGC在公共艺术中的叙事潜力。她通过优秀作业案例,详细解析了视频生成的节奏控制与情节构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静态文化符号转化为动态数字叙事。
随后,胡加佳助教为大家带来了AI工具实操导览,介绍了即梦、Runway、可灵、通义万相等工具的基本操作与使用场景,为后续创作打下技术基础。
刘洁老师则从交互设计角度出发,讲解了如何利用NFC卡片实现公共艺术作品的互动体验。她结合具体案例,展示了观众“触碰即触发”的创作逻辑,拓展了学生对“媒介”与“公共性”的理解。
在同学们动手尝试代码的环节,冯小敏老师深入各组,帮助同学们理解项目程序,探讨实际操作中的问题,提出宝贵的视频生成建议。同学们围绕“神兽觉醒”的情节设计、NFC触发逻辑等具体问题踊跃提问,冯老师一一回应,课堂在轻松而专注的探讨中持续升温。
现场学习氛围浓厚,老师和同学们一同探讨AI艺术的教育边界与可能性。







工作坊任务发布:唤醒瓦当神兽,
构建数字叙事
本次工作坊以八大传统瓦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饕餮、神鸟、狮面、凤纹等) 为创作载体,同学们将分组完成以下任务:
· 使用AIGC工具(如即梦、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生成神兽动态形象;
· 结合NFC技术设计交互逻辑,实现“触瓦唤灵”的公共体验;
· 完成一段1-2分钟的AI生成短片,讲述神兽“苏醒”的故事情节。
教学理念:让科技成为设计的语言,
让设计成为文化的桥梁
“智绘未来”工作坊致力于推动AI技术与艺术创作的深度融合,鼓励学生在中外导师的联合指导下,探索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表达方式。
未来几天,同学们将在“双导师制”与“跨校混编”的模式中,完成从概念生成到成果展示的全流程创作。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些屋顶上的神兽,如何在AI的赋能下,穿越时空,唤醒新的文化记忆。
敬请关注“智绘未来”工作坊后续报道,见证AI与艺术碰撞出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