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紧扣青春传承中华文脉工程的要求。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匠心数韵·青春传薪”非遗传承数字赋能的团队成员们走进廊坊市宫廷新造办(燕京八绝非遗工坊),用脚步追寻文化根脉的印记,用目光捕捉匠心独运的精妙,用耳朵聆听代代相传的故事,更以心灵呼应时代赋予的使命,致力于将科技创新的力量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中,让“匠心数韵·青春传薪”的主题在实践中绽放光彩。
此次活动成员们聚焦花丝镶嵌、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宫毯、京绣等8项宫廷绝技。首先我们参观了集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和公共文化美育空间为一体的燕京八绝非遗工坊,在负责人邵荣伟的带领下成员们有幸参观到了以纯银珐琅雪茄筒、雕填漆器、喜字盘金绣等代表非遗作品,还感受了香料带给人的情绪与体验。

随后成员们移步汉艺坊非遗展示馆,见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丝镶嵌——白银打造的天坛,玻璃油画、百宝嵌、大漆屏风等非遗技法打造的40余项非遗项目,1000余件原创作品。还近距离参观了制造车间,看到了玉器打磨、木板雕刻等一系列制作场景,和匠人们进行了简单的交流,体会到了他们背后的耐心与坚持。周氏家具厂陈列了一些非遗技艺制作的家具物品,件件独具特色,这种将非遗融入生活的设计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核心。

以传承、创新为核心的深入探索过程中,团队成员有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宝嵌”传承人——周洪俊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在一问一答中,不仅了解了其工艺的历史脉络、技法要点,更领悟到匠人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从花丝镶嵌的“掐、填、攒、焊”,到景泰蓝的“制胎、掐丝、点蓝”,每道工序的背后,都是对“工匠精神”最生动的诠释。

团队聚焦一项核心技艺——花丝镶嵌,深度学习记录其繁复精妙的完整工艺流程,探索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在数字时代打造非遗传承与传播的新途径。项目在实践成果方面运用专业知识搭建线上“云上八绝”数字微展厅,集成高清图片、360°环绕展示、工艺动画、传承人口述史等内容,突破时空限制,让指尖国粹触手可及。为了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成员们致力于数字焕艺,以技载道、以数传艺、以新承古,激活非遗生命力,拓宽文化传播广度,助力中华文脉在数字时代的赓续与弘扬。


此次活动让大家深刻懂得,非遗的活化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用科技为传统赋能,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依然能被看见、被热爱、被传承。以新科技为桥,连传统与当下,采撷宫廷八绝之美,用数字语言焕活非遗生命力,为传承注入青春动能,助力非遗振兴,让传统与现代共生。这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的起点,激励着我们以青春之力守护文化根脉,继续做非遗文化创新者。
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
指导教师:高雅
团队成员:李文茜 许如璟 孟祥昱 赵靖涵
杨焱程 于静瑶 史冰璇 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