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生嘉宾简介 |

黄一璇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方为民居类建筑保护。
| 学术策划简介

孙奎利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16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建筑学院访问学者;2019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访问学者。
| 学术主持简介 |

刘静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系教师、高级工程师;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员、天津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委员会委员、智库专家;2019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 讲座内容介绍 |
在以往民居研究的过程中,大量民居研究者组成了科学共同体,在对民居核心价值的发现、保护和传承过程中,他们不自觉地介入到了文化遗产学的领域之中,推动了民居研究从建筑史学走向文化遗产学的新范式。
分享从民居的相关概念开始,介绍了民居研究科学共同体的组成以及相关的采访内容,初步整理了科学共同体的集体记忆,分析了民居研究思想转变的重要节点。从研究“居”到研究“民”,体现的是科学共同体对民居核心价值观的转变,这个转变也影响着民居保护的实践。民居研究逐渐从建筑学范式的研究走向多学科综合研究,民居保护也从对建筑物的保护转向对整个乡村生态的思考。
| 活动现场 |


| 交流解惑 |

李佳
Q:在过往的古建筑保护志愿者经历中我留意到大城市来的相关行业从业者和爱好者往往充满热情与情怀但却不具备实施修护的能力,而在村子里的从事修复的老师傅虽有手艺,但无传承之人,从事修缮工作更多是为了养家糊口。如何缓解古建筑修缮人员技术断代缺失的风险,对古建筑文化遗产予以实质性的关注与保护呢?
A:前往村落进行保护修缮的志愿者多以体验交流为目的,而为世界建筑文化的历史发展做出贡献,及时采取保护修缮工作,纠正已经存在和正在发展的诸多问题,这需要各层次,多学科,各方面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在保护古建筑文物的同时,也要重视技术的传承和专业人员的培养。我非常敬佩能够用一辈子纯粹的潜心钻研学习的人,我也鼓励越来越多发自内心热爱研究的青年一代能够加入到古建筑的学术研究和技术保护活动中来。

娄紫桐
Q:当代城市建筑属不属于乡土建筑,二者有什么差异?
A:一方面来看,中国传统的乡土建筑中,房屋和院子是一个具有完整功能的空间整体;但当代城市建筑强调的是将多种功能的空间集聚在一个单体建筑之中。所以当代的城市建筑因为文化元素和价值观的差异,不属于乡土建筑。但从另一方面看,寄寓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乡土情结,现代化的建筑同样也寄托着人们的“恋地情节”。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不同的人文文化,这样看来也属于乡土建筑。

郑意星
Q:口述史方法的应用,以及还有什么其他研究方法。
A:口述史方法的应用是通过对其他教授进行采访,通过他们的讲述来了解民居在当代的研究和保护,并了解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研究方法有很多,每个人选取的研究方法也不同,在以后的研究中,研究方法也可以作为对问题调查的切点。如,一些人喜欢实地考察,他们大多会选择到考察地点,进行实地调查,获得准确和需要的信息,来完成调查。有些人喜欢文献调研,会去找大量的资料进行调查,通过对比,来获得数据之间的差距。总之,调研方法多种多样,更需要自我进行谈讨和选取,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更好地进行调查。
— 执行组织 —
学术活动: 历建青年说
学术顾问:刘峥、鲁睿
学术策划: 孙奎利
学术主持: 刘静
— 主办单位 —
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系
— 学术支持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天津大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天津市城市规划学会公共艺术委员会
天津市南开区民间文艺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