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党团建设  教育教学  师资队伍  学术研究 
 
 
讲座回顾 | 历建青年说NO.02:空间历史大数据与城乡文化赋能
2024-05-22 22:59  


| 特邀专家简介 |

何捷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城乡规划系教授

“智慧空间与数字空间规划”

特色学科方向联合负责人

·个人简介

何捷教授予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建筑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教授、“智慧城市与数字空间规划”特色学科方向联合负责人。曾任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副教授、天津大学数字化设计研究所副所长、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高级环境规划技术理学硕士”课程副主任等职。研究兴趣及专长为综合AI、知识图谱、NLP(自然语言处理)、网络分析、图像分析等数字化手段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于社科人文领域,包括“空间历史大数据”、“景观考古学与文化景观遗产”、“空间行为场所计算”、“地理设计(geodesign)与户外游憩”等方向。特别是作为新兴的跨学科领域——“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与“空间人文”(spatial humanities)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先行者和国际学者之一、以及国内历史GIS领域的一流学者和亚太地区知名专家,在其它诸如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数字考古、跨喜马拉雅地区文化景观等专门领域的工作也为同行所认可。


| 对讲嘉宾简介 |

鲁睿

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装饰艺术与科技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建筑学会园林景观分会理事、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教育专家库专家;德国哈勒美术学院访问学者、卡鲁斯奎尔ZKM媒体中心访问学者。

 

| 学术主持简介 |

孙奎利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16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建筑学院访问学者;2019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访问学者。

 

刘静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系教师、高级工程师;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员、天津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委员会委员、智库专家;2019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 讲座内容介绍 |

在城乡空间人文知识失语与数字媒介兴起的双重背景下,何捷教授所带领的“空间人文与场所计算”实验室,借助“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与“空间人文”(spatial humanities)这样的新兴学科,提出了“空间历史大数据”(spatial historical big data)理论架构,将人文知识的空间映射与对城乡实体空间的认知、构想和实践操作相关联。

 

讲座中,何捷教授从空间历史大数据方法、历史地方与空间的复现、历史地方与空间的解译、历史感知空间的提炼、多维度与沉浸式的历史空间叙事等五个方面内容出发,通过深南大道四十年、淮阳城湖湿地景观的旱涝变化、“南亚丝绸之路”尼泊尔木斯塘地区文化景观、上海英租界商业空间结构变化、唐传奇小说中的唐长安认知、《全唐诗》曲江诗中唐长安东南隅认知、珠江华侨农场纪念公园等研究案例,深度介绍了基于“空间历史大数据”的数据基础设施框架,从人文视角搭建数字空间与实体空间之间的融合匹配桥梁,深度活化并全面发挥人文遗产的当代价值的可能性。


| 讲座现场 |


| 师生交流解惑 |

22级历建 李昕瑶

Q我们第一次接触运用大数据来表现空间历史,感到非常新奇也拓宽了我的视野,我想问一下老师,在研究小说等文学作品下的空间历史,是受创作者的主观性影响的。即使是官方史料也会收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是大数据生成的数据是一个较为客观产物,我想问如果平衡主客观之间的平衡,达到一个更加严谨科学的研究呢?

何捷

A从史学研究的角度看,也对历史材料的客观性有所讨论。而我们所研究的类似小说等作品,主要是想要关注它本身的内容,去研究本身文学作品所记载的东西。在我们的研究之中,比如长安城,我们会侧重研究作者本人的视角去记载在长安城这个历史空间中发生的事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重要的一个想法是,史料本身和所谓文献材料本身传统意义上是有效的材料,但是它的生成也受当时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那怎么去判断呢,其实史学本身它所学的第一个方面就是对史料的判断。从另一方面来说,比如我日常所记录的在一个空间中的事情,也不用去争论这个的主客观性。反而很多的史料或者小说可以从全方位展示一个历史空间的,将其更加完善丰富,也更加有效。但是如何去提炼一个信息与史料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过程。其实史学本身也是使用更多元的资料去研究。所以这些零碎的,边缘的史料也可以支持历史遗产的保护工作。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历史史料都是一些比较片段的,零散的,就像西安的考古工作进展很深入但是还有很多的考古资料但是无法串起来。其实更多片段,零碎的信息如何在大数据之中串联起来也是一个机会。

 

22级历建 李佳

Q“意境”是在园林中经常提到的链接人与自然,人与空间的媒介,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大数据对于当时的文学作品,诗歌的处理,进行空间的复原,然后通过数字技术,人机交互等方式,实现人们在各种感官上对于“意境”的体验,让当代的人们能够跨越时空切实体会古代人所处的“意境”之美。

何捷

A其实现在相关的工作也做的很多,有好几个层面,一个是数据本身的获取和整理,对于广义上的各种文本的处理,还有许多的尝试。再比较复杂一些是对于感官实体的测试,这方面可以提取到比较有深度的情感或者意境的信息。展示和传达,一些沉浸式的体验也是有许多新的方式,可以是混合现实,赛博空间,或是通过透镜看到实体,通过个人操作与实体交互,自身与客体发生关系来获取更广泛的信息,这种交互式的体验对于设备和技术本身要求更高。现在的交互方式已经变得更加复杂,人工智能以问答为途径,并将结果以三维或者互动的方式更加生动的展现出来,我认为一方面它是结果性的,需要调用以前工作的一些结果,但另一方面同时也在产生新的数据和材料,如何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下再去进行体验或判断,这其中整个数据化的过程其实是长时间持续或一直在循环的,这个从研究还是具体的个人体验和实际应用应该有非常多的前景和价值。


23级研究生 李元昊

Q非常感谢何教授的分享,给了我们一个新 的视角:通过诗集与故事集来进行大数据分析来挖掘历史空间的空间情绪。但若是一些记录文本相对匮乏的地区应该如何通过大数据来展开此类研究?

何捷

A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大数据的分析主要依靠的还是数据的样本量,数据量越多对于历史空间的分析就能更加立体,更加透彻。样本量少的话就根据已有的文本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行深挖。1000个词的文本量那就在这1000个词找内在的联系。最主要的还是要有自己的研究框架、逻辑和方法。

 

23级历建 李宇杰

Q何老师您好,我们注意到现在许多文化遗产的资料数据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这些文化遗产的数据处于静态难以利用的情况,我们在面对这种复杂琐碎的数据情况和史料资料时,应如何整合和管理大量的数字化数据,促进其活化利用呢?

何捷

A这确实是现在文化遗产数据化领域存在的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我们正在尝试建立数据库来组织和存储数据,在针对数据面向用户方面,我们想建立类似于“谷歌”的条目检索型的工具,我们采用数据集成工具和技术,将来自不同来源的数据合并到一个统一的平台或系统中,希望未来可以开发直观的用户界面,使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访问和理解数据。

 

执行组织

学术活动: 历建青年说

学术顾问:刘、鲁睿

学术策划: 孙奎利

学术主持: 刘静

 

主办单位

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系

 

学术支持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天津大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天津市城市规划学会公共艺术委员会

天津市南开区民间文艺家协会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