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实践平台,涵盖环境设计系、公共艺术系、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系三个专业系,以及一个城市设计研究院(作为二级学院实践平台)和一个数字化实验中心,形成了“三系一院一中心”的结构布局。
回顾我院的发展历程,环境设计专业无疑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该专业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是国内首批设立此专业的高校之一(1985年)。1995年,我校在设计艺术学院内成立了环境艺术设计系。2010年,环境艺术设计所属的艺术设计专业荣获国家级特色专业称号,同年亦被评为天津市品牌专业。自2012年起,环境设计专业连续获得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市级教学名师、市级应用型专业建设项目以及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荣誉。依托于美术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设计与新媒体艺术天津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平台优势,环境设计专业的师生完成了众多社会服务实践项目,为天津市的城市建设做出了显著贡献。2014年,我校在原有的环艺系基础上,成立了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此后,我院专业建设得到更快发展,2021年、2022年,我院环境设计、公共艺术两个专业相继被评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随着国家对跨学科研究及学科融合的持续关注,2020年,我院提交的建筑学科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新专业建设申请,于2021年得到国家教育部(教高函[2021]2号)的正式批准,自2022年9月起开始招收新生。截至目前,天津美术学院作为天津市唯一一所设立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的高等教育机构(涵盖综合类大学),亦是中国八大专业美术院校中率先开设此专业的高等美术院校。至2024年9月,我院的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成功入选天津市普通高校新工科重点建设专业名单。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近年来我院的教学师资队伍在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方面持续得到优化。目前,我院的管理干部共计7人(其中1人兼任),专任教师总数为20人。具体而言,环境设计系有专任教师10人,公共艺术系有专任教师5人,历史建筑与保护工程系有专任教师5人。在专任教师的职称构成上,有教授7人、副教授8人、讲师5人,其中12人为硕士生导师。此外,专任教师中有8人拥有博士学位,占教师总数的40%。就教师年龄分布而言,50岁以上的专业教师有4人,占20%;40至50岁之间的专业教师有12人,占60%;40岁以下的专业教师有4人,占20%。总体而言,教师的年龄结构分布显得较为均衡。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的深入发展,社会各领域及行业对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基于此,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的教师团队,汲取了近年来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经验,提出了“3+2”教学改革与实践模式。其中,“3”代表“三大支撑”,即一流课程建设的支撑、高水平科研的支撑、以及高素质师资队伍的支撑。“2”则代表“两个目标”,即打造国家一流专业和培育顶尖设计人才。首先,在一流课程建设领域,自2018年起,环境设计专业已有四门课程相继被认定为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具体而言,2019年,《园林设计——中国古典园林研究与设计传承》(课程负责人:孙锦)被选为天津市线下一流本科建设课程;2020年,《景观艺术设计》(课程负责人:高颖)入选第二批天津市线上一流本科建设课程,并于2022年入选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商业空间设计——当代中国商业室内空间设计》(课程负责人:鲁睿)入选第二批天津市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专业考察与实习》(课程负责人:候熠)入选第二批天津市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并于2023年荣获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称号。以《景观艺术设计》课程为例,截至2022年7月,该课程已开设六个学期的线上课程,累计有8726人次选修,涉及35所院校,互动次数达到4.55万次。此外,《景观艺术设计》课程衍生的《景观艺术设计与表现》教材于2015年被评为国家教育部优秀教材。《中国建筑与装饰简史》与《专业表现图技法B(综合表现)》(课程负责人:孙锦)在2019年被选为天津美术学院“课程思政”改革精品课,并于2021年入选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2022年,《商业空间设计》(课程负责人:鲁睿)入选天津市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示范课程。2023年,《抽象城市雕塑设计》评为“课程思政”精品课(课程负责人:夏缘缘)。2024年,《景观材料与构造》评选为天津市十四五规划教材(课程负责人:高颖)。我院通过这些高水平或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了专业教学水平和质量,为环境设计、公共艺术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申报、培育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在科研领域,我院依托专业教学与设计实践。
自2018年起,教师团队在2020年成功获得天津市高校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一项,题为《设计学科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A201007301,省部级),由龚立君教授担任课题负责人。2020年高颖教授主持完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互联网+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群建设的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16YB006,国家级)。
2023年获批天津市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计划项目《交叉学科背景下设计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TJYG014、省部级),由孙奎利副教授担任课题负责人。2023年获批天津市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计划项目《人工智能深度介入下的艺术硕士专业教学创新研究》(项目编号:TJYG120、省部级),由高颖教授担任课题负责人。
此外,近五年来,我院教师获批天津市教委社科重大项目4项,分别是《京津冀地区传统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项目编号:2018JWZD15,课题负责人:龚立君)、《天津地铁文化建设与研究》(项目编号:2021JWZD35,课题负责人:孙奎利)、《“国学雅美”艺术设计振兴乡村建设》(项目编号:2022JWZD58,课题负责人:鲁睿)、《运河文化艺术赋能活化设计研究--天津大运河沿线在地性文化特质与物质空间艺术赋能重塑》(项目编号:2023JWZD46,课题负责人:赵廼龙);
2023年高颖教授主持完成天津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三维仿真虚拟现实对天津市标识性建筑传承的研究》(项目编号:2018SK106,课题负责人:高颖)。
2020年高颖教授主持完成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符号语言的归纳及其文化在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演绎》(课题号:E14072)。获批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两项,包括《京津冀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文化艺术价值评估及活化研究》(项目编号:C18039,课题负责人:杨申茂)和《活化与创生:天津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设计研究》(项目编号:D20011,课题负责人:孙奎利);以及天津民盟市委会立项调研课题两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考》(课题负责人:龚立君,2020年)和《大运河文化公园多媒体公共艺术夜游项目研究》(课题负责人:李迅,2021年)。
2022年高颖教授主持完成天津市社会科学界智库项目,《铸魂育人 不负新时代——天津大力推进高等艺术教育创新实践》(课题号:2101051)。2024年高颖教授主持完成天津市社会科学界智库项目,《文旅深度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研究》(课题号:2022179)。
通过这些高水平科研课题的实施,我院致力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实践,并服务于实践,从而进一步提升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团队的学术研究视野、教育教学能力及设计实践水平。三是,在设计实践领域,我院教师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包括承担了中国驻巴林大使馆新馆陈设设计项目,参与了第十届和第十一届中国花博会天津展园及展区的方案设计工作。此外,我院教师还参与了2019年雄安新区城市家具系统设计的联合投标,并成功入围。2022年在天津地铁新建线重点场站空间创意设计研究方面,以及天津地铁11号线文化中心站室内设计项目中,我院教师同样展现了卓越的专业能力,设计方案得到建设单位采纳并落地实施。此外,我院师生还完成了天津滨水自行车骑行驿站的景观与建筑设计,以及天美艺术街区环境设计等众多横向实践项目。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我院教师在“门的四维空间想象”、日照奇趣海洋宫建筑景观环境一体化设计入选2024年第十四届全国美展。
在培育人才方面,我院致力于强化学生在实验与创新方面的核心能力。通过结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基础、广泛知识面、开阔视野和复合型能力的顶尖设计人才。近年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四校四导师”、“中装杯”全国大学生环境设计大赛、海峡两岸大学生室内设计手绘表现大赛、中国——东盟建筑空间设计教育高峰论坛、亚洲城市与建筑国际学术年会、亚洲青年设计师大赛等国内外重要设计竞赛,学生们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此外,我院成功承办了“公共艺术唤起天津——中国˙天津首届公共艺术大展”(2018)、“融古铸今——古丝路建筑和当代设计艺术展”(2019)、“对话包豪斯——中国古建筑和当代设计艺术展”(2019)、“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天津第二届公共艺术大展”(2021)、第十一届为中国而设计(2024)等国家级、国际级展览,并均取得了圆满成功。我院重视学生在实践领域的创新能力,与社会上的杰出企业合作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近年来,我院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稳定性一直保持在天津美术学院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