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党团建设  教育教学  师资队伍  学术研究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介绍
2024-10-23 13:28  

一、专业定位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是国家标准设置的建筑类专业中特专业,在国家2023年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专业代码为082804T。旨在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精湛的艺术水平,既具备建筑类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又系统掌握历史建筑与历史环境保护与再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并富于艺术审美与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逐步提高设计人才培养层次,使其成为厚植乡土文化,且具有创新性的国际视野、文化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建筑设计师或设计艺术家。我院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与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方面的设计、管理、研究、教学和艺术创作等工作,也可从事建筑、景观、规划、艺术设计等领域的相关工作,并且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特色优势

作为独立设置的美术学院,天津美院在艺术教育、美育教育方面有着深厚的传统和天然的优势,这使得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能够将艺术审美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培养出既懂艺术又懂技术的专业人才。此外,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自身的时间性、空间性特征,决定了其跨学科、跨专业、跨媒介、跨行业、跨领域专业特点,通过与天津美院数字媒体、艺术科技、动画、摄影等特色学科(群)的交叉融合,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体系

1实行学分制教学模式:全面执行《天津美术学院全日制本科学分制管理条例》,全部教学活动纳入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实行“选课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的学分制教学运行机制。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既强调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系统合理性,又注重学生的能动作用和个性发展。

2)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建立专业基础(包括理论)教学、实验室(工作室)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强化基础教学(包括:公共文化基础课、专业综合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推行以专业方向和主修方向课程群组为基础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形成基础教学与工作室(实验室);实训、实验与实习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3)推行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互动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发挥设计学科实验中心的纽带与桥梁作用,走“开放型”的教学道路,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做好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社会实习与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互动的教学模式及特色,倡导学生结合实践进行创新创业,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和指导。


四、教研成果

截至202410月,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系在职教师主持京津冀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文化艺术价值及活化研究》、《明宣府镇军事聚落空间体系建构及活化研究》、《活化与创生:天津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设计研究》(D20011)、《天津大运河沿线非遗文化图谱研究》、《天津地铁文化建设与研究》2021JWZD35)、《天津五大道街区空间形态演进的文化逻辑研究》、《京津冀美术与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省部级课题7主持省部级教改课题《交叉学科背景下设计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TJYG014)、《环境设计与遗存建筑修复的虚拟仿真教学2项。在专著及教材方面,出版京师北门宣府镇2012、《明长城宣府镇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2018京津冀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文化艺术价值及活化研究》(2022)、《跟着非遗游运河——天津篇》(2024)、《城市文化倒影——天津地铁文化建设与研究》(2024专著5部;出版《中国桥——建筑画选录》(2013)、《景观艺术设计与表现》(2013)、《世界桥——建筑画选录》(2014)教材3部;参编志书中国长城志——边镇·堡寨·关隘卷》(20161部。在学术论文方面,我系教师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建筑学报》、《地域研究与开发》、《规划师》、《世界林业研究》、《创意设计源》、《建筑与文化》、《艺术与设计(理论)》、《天津美术学院学报》等期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