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讲嘉宾介绍

何晓昕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哲学博士
旅英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为东西方建筑历史与理论
个人简介: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哲学博士。长期从事东西方建筑历史与理论、城市环境景观与建筑保护及建筑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和设计咨询工作。曾与世界著名的福斯特建筑事务所、理查德˙罗杰斯建筑事务所等进行项目合作,参与了北京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项目的建筑方案设计和景观设计咨询等。译著有:《伦敦的石头》(2020)、《西方建筑的故事》(2024)、《理想的城市》(2024)。
交流嘉宾介绍

鲁睿
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装饰艺术与科技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建筑学会园林景观分会理事、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教育专家库专家;德国哈勒美术学院访问学者、卡鲁斯奎尔ZKM媒体中心访问学者。
活动策划介绍

孙奎利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2年获得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工学博士学位,2016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建筑学院访问学者,2019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访问学者。2018年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2019年入选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活动主持介绍

刘静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系教师、高级工程师;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员、天津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委员会委员、智库专家;2019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本次活动以"后工业化时代城市环境与景观的修复和保育"为主题,何晓昕博士通过纽约高线公园和清泉公园两大典型案例,阐释了城市更新与生态修复的创新实践。核心强调将城市视为由人文、生态与基础设施构成的有机生命体,在工业遗产转型中,高线公园通过保留工业肌理、融合在地文化打造线性公共空间,清泉公园则以30年生态工程实现垃圾场到生命景观的蜕变,二者均体现了经济活力提升、生态环境修复与社会价值重塑的多维效益。何晓昕博士同时指出需平衡遗产保护与现代需求、协调多方利益及技术难题,探索工业文明与自然生态的融合路径,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