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


学生提问

22级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本科生
陈天屹
老师您好,刚才听您在讲座中以纽约高线公园作为工业遗址修复保育的案例,让我想到先前考察课程中同为工业遗址改造活化的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您之前提到诗意在建筑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这正是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相较于高线公园所欠缺的,那么有什么具体的诗意在设计中应用的手法吗?

何晓欣
“诗意”在后工业化时代城市环境与景观修复保育上有诸多应用,以高线公园为例,包括很多艺术装置的设置、从实体到精神上去尊重融入在地场所、通过结构与材质的新旧对比去体现场地的生命力、空间景观的使用和我将其称为纽约浮世绘的休憩-聚集阶梯剧场,还有像Whitney博物馆营造的“你站在高线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意境,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营造“诗意”的优秀手法。

22级环境设计研究生
刘宗璇
老师您好,请问在甲方需要赶速度的前提下如何达成“诗意”?

何晓欣
以前我觉得如果超级追求速度,诗意的确难以实现。但飞速的火车让我想到,其实还是可以速度与“诗意”并存。至少有两大切合点:一是说服甲方,“诗意”并非虚言,它可以带来实际效果,就是帮助人解决心理问题 ,比如有诗意的色彩或形态可以帮助人疏解心理压力,愉悦心情;二是,有“诗意”的设计应该从细微处着手,有时候并非需要甲方的高投资,也可以快速做到,甚至有意识地表现速度与“诗意”的关系。
互动讨论

高颖教授
探讨景观设计中东西方对“诗意”理解的不同,结合纽约高线公园为例,剖析工业遗产改造的复杂性,强调生态延续、技术支撑与社区参与缺一不可,直言:“好的设计绝非表皮之美,需将工程逻辑融入诗意表达”,并呼吁美院学生突破“偏重造型”的局限,关注落地性与系统性。

何晓欣博士
以东西方景观设计对比为切入点,解读东西方“诗意”理解的差异,如:西方设计通过技术重构自然(如工业钟表、数据化景观),体现“实”的诗意;东方设计则追求内敛意境(如中国园林的虚实相生),展现“虚”的哲学。

刘润泽博士
从中外建筑装饰设计课程出发,结合高线公园和纽约清溪垃圾填埋场两个案例,说明设计需兼顾历史遗产保护与社区活力激活,应在学科交叉中探索自然与人文的深层关联。
钱丰博士
结合城市景观规划课程教学,强调“前置策划与居民参与是设计深度的基石”,呼吁学生跳出形式桎梏,在策划阶段即融入人文关怀与技术考量。

龚立君教授
结合十余年教学经验,指出规划基础教育需与真实案例深度联动,如多线公园、新泉公园等项目均体现“理念先行、技术落地”的原则。同时,也特别提到何老师的翻译工作,认为“翻译需深入历史与人物脉络,其严谨性不亚于学术创作”,并鼓励学生从跨文化视角拓展设计思维。
— 执行组织 —
教学活动: 历建教学活动
对谈嘉宾:鲁睿
活动策划: 孙奎利
活动主持: 刘静
活动组织: 刘静 王瑞缘 陈泉至 徐诗城
— 主办单位 —
天津美术学院国际交流处
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系
— 指导单位 —
天津美术学院教务处
天津美术学院科研与研究生处
— 支持单位 —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天津大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天津市城市规划学会公共艺术委员会
天津市南开区民间文艺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