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简讯
由天津市艺术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天津美术学院科研与研究生处主办,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承办的“《积极健康环境协同有机更新》第二届设计学学者论坛,于2022年10月29日、10月30日在天津美术学院以线上的会议形式成功举行。
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艺术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
、天津市包装技术协会设计委员会主任郭振山先生;天津音乐学院靳学东教授、天津音乐学院原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天津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艺术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天津美术学院李炳训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副院长、
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龚立君老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李迪华副院长;徐苏斌教授、博导、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大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天津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分别为本次论坛致辞。500余位来自高校、研究机构、设计机构、文化团体、新闻媒体的专家、学者、设计师、学生在线上线下,共同参与了此次论坛。
论坛云合影
自2019年岁末,疫情从武汉爆发之后,持续近三年。整个疫情的发生和发展让我们深思,什么是健康,健康的环境、健康的环境设计以及健康的人居环境管理。论坛从社会面、环境面、心理面、教育面、经济面探讨疫情给我们带来的很多影响和改变。
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龚立君教授为此次论坛做了开场介绍。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李迪华教授以《学生参与推动大学社区环境质量提升及其教育意义》的报告为此次论坛做了主旨发言。
天津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大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徐苏斌副主任以《保护工业遗产 面向创意城市——天津工业遗产研究回顾与反思》的报告为此次论坛做了主旨发言。
专题报告
专题报告分为四个论坛平行进行,分别由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郑昌辉老师、刘润泽博士、杨申茂副教授以及硕士研究生刘宗璇同学主持。
分论坛一
《环境协同下的历史建筑保护更新》
9:30-9:50 季宏 《中国历史建筑分类保护刍议》
10:00-10:20 耿威 《关于佛塔的类型问题》
10:30-10:50 曹琳 《遗产保护可阅读——修缮实验室》
10:50-11:10 张威 《如何平衡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11:10-11:30 郑昌辉《基于多利益主体视角的乡土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
福州大学的季宏副教授分别陈诉了“上海模式”、“广州模式”、“混合模式”的三类历史建筑分类保护形式,对于历史建筑的风貌修复提出合理的历史建筑分类保护模式,二类分类保护让历史建筑的价值得以保护,历史信息得以延续,大大提升了历史建筑活化的可能性与灵活性。
旅日历史建筑研究学者耿威博士对于佛教建筑向我们进行了简洁明了的讲解,除此之外,还将藻井代表的天宫楼阁与塑像象征的世界模式对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分享,同时还有深入藏经对佛教经典进行深入研究,反过来探究佛教建筑的方法。耿威博士的分享让我们对于传统的佛教认识有了不一样的方向。
上海都市再生实业有限公司的曹琳副总建筑师向我们介绍了苏河湾宝格丽酒店宴会厅的修缮流程以及墙面材质向我们所表露出的历史痕迹,介绍了一座蒙尘的历史建筑是如何既保持历史性又同时不被当代所遗弃的。
天津大学的张威副教授对于新时代的文物工作方针进行了表诉,保护为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对于平衡文物保护与利用提出了多点内容,对于有效利用的核心内容进行了讲解,着重安全性、舒适性、人性以及功能性。
天津美术学院的郑昌辉博士基于多利益主体的视角下乡土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这一主题,进行了多个案例的分享,对于乡村记忆,新乡土工艺,多利益主体的能动性、偏好性与地方感的协同尤其是乡村文旅的历史建筑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分论坛二
《积极环境与空间再生》
13:30-13:50 张乐 《城市运营视角下的可持续更新》
14:00-14:20 杨宇 《相遇——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教学空间更新策略》
14:30-14:50 王琛 《以技求艺——VR融入舞台空间与观演体验创新》
14:50-15:10 赵亦周《当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北欧经验》
15:10-15:30 刘润泽《基于积极心理的积极环境营造》
AECOM的张乐城市规划总监从土地财政的凋零与日益严重的经济压力入手,深入探究如何利用存量、优化存量、运营存量,注入新的产业经济活力,如何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精致美好生活。分享的百年盐化工基地“焕活新生”项目充分印证了其思想观念。
中央美术学院的杨宇教授通过建构主义与景深镜头将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室内空间改造的项目引出,空间营造并非单单只关注物理环境,心理意向与文化氛围同样重要,所有的情景营造的最终目的都在于建构学生的归属感与热情,让空间成为多元化的学习场所。
华南理工大学的王琛博士从虚拟现实技术入手,将其与舞台空间混合提升观演体验,观众端混合现实让观众亲身参与深层次观演,舞台端混合现实则让演员沉浸在情节与空灵的场景中,从这两个方面提升观感让人深入其中,达到观演双方感官意识的互联互通。
阿尔托大学的赵亦周博士候选人对于赫尔辛基中心图书馆与福州海峡文化艺术中心项目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毕业于芬兰的赵亦周博士其设计中充分展现了芬兰设计的特色,充满人情味与温情的设计贯彻其中。
天津美术学院的刘润泽博士对于积极环境与空间再生的主题基于积极心理论述了积极环境的营造,希望在对于人内心及行为的关注基础上引导人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望两者如同机器的内外部机制运转和谐,相互协调,相辅相成。
分论坛三
《积极健康校园建设》
15:40-16:00 涂慧君 《面向校园——教创新试验区一体化实践探索》
16:00-16:20 冯刚 《中西文化交融下的中国近代大学校园形态概述》
16:30-16:50 胡子楠 《校园 住区 商业:城市更新三部曲系列教学探索》
16:50-17:10 Marius A. Ryrko 马睿思 《德国校园设计中的多元健康人文理念》
17:20-17:40 杨申茂 《极健康的高校校园规划设计方向研究》
同济大学的涂慧君教授选题《面向校园——教创新试验区一体化实践探索》,以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为例,详细讲述了一体化设计探索过程。
天津大学的冯刚教授通过中国校园发展的历史分期以及美国对中国近代大学校园建设的影响讲述了我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中国近代大学从规划结构到建筑艺术表现出的中西文化交融并置特点。
胡子楠博士从“校园更新—校园补丁”、“住宅更新—开合有度”和“商业更新—聚散有序”三个方面,聚焦我国当代城市发展转型期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进行前沿性设计思维的训练。
马睿思建筑师通过介绍盖博建筑事务所的项目以及设计奖项并结合德国校园建设案例解析多元的校园建设理念。
天津美术学院的杨申茂副教授以新冠疫情对教育生活模式产生的影响以及疫情期间出现的问题为背景,对疫情或后疫情的校园设计提出了前瞻性的思考。
青年论坛
《环境的弹性设计探索》
9:00-9:20 杨博文 《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疫情临时设施对城市空间及日常影响
——以北京市旧城区为例》
9:30-9:50 张璐 《爆发叙事——疫情时代的“他者”空间》
9:50-10:10 路青 《完整社区视角下的宜居生活圈研究》
10:20-10:40 黄瑞楠 《从Langscape到Soundscape:关于声音景观的理论研究概述》
10:40-11:00 刘宗璇 《高校学生公寓公共空间设计的反思·演变·重构》
11:00-11:20 提问交流环节
清华大学的杨博文博士以北京旧城区为例,从问题背景—综述研究—研究框架—研究技术手段—数据或问卷分析—结论分析与提炼—策略与反思详细分享了自己的做项目如何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如何思考的心得体会。
香港大学的张璐博士以爆发叙事——疫情时代“他者空间”为主题,通过讲述一则关于移民女工阿芬的故事揭示揭示了“性铭刻在空间中,空间从未以不分性别的方式设计”的问题。
北京大学的路青博士通过对”宜居“和”“生活圈”两大内涵的研究总结出了“宜居生活圈”的宜居价值观和理念内涵。
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生黄瑞楠从声音景观的起源,声音艺术,声景以及声音景观的维度多个角度对声音景观做了理论研究,讲述了“在同一时代里,脚踏实地的工程师和卓越的艺术家的创造,两者是同等重要和同等现代的”这一观点。
天津美术学院的研究生刘宗璇根据高校学生公寓公共空间设计的“反思·演变·重构这一主题,讲述了自己对于公共空间在校园中设计思路的思考。
总结
论坛数据统计